近日,河南一名23岁女教师跳楼身亡的事件引发关注。女老师的家属称,学校给老师们安排了太多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让这位年轻的班主任感到工作压力极大。目前,相关部门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对事件展开调查。
教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教书育人。但实际上,老师们也会被安排一些教学之外的任务。北京一位小学教师在接受央视网《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平时学校开集体会议,会让我写会议记录、写通讯稿,给学校公众号供稿,甚至有时候整个活动的策划和协调工作都让我去做。这些教学外的工作,会影响我备课和判作业。”
另一位河南某小学的教师向《新闻+》记者介绍:“每天上课、参加培训已经很忙了,学校还要求老师们在每节课间、上学前和放学后,站在校园指定位置执勤。课间没办法备课了,很多时间都花费在了站岗上。”
如何看待给教师安排与教学无关的任务?怎样让教师回归本职教学工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分析,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过多,可能分散教师的教学精力,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也会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感,甚至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不利于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教授荣利颖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要坚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从源头上查找和减轻教师负担,坚决杜绝向教师强制摊派无关社会事务。
《新闻+》记者:如何看待给教师安排非教学任务的问题?
荣利颖: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现实中有很多与教学无关的工作被布置给老师了。中小学教师承担的非教学任务,不仅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检查、评比,还包括消防安全、反诈普法,甚至动员学生打疫苗等。有些政府部门“创建类”的工作,甚至基层治理工作,也都借助学校教师来完成。
2022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文件规定,自2022年9月1日起,禁止摊派非教学任务给老师。然而,根据《中国教育报》的一份调查,仍然有80%以上的老师认为,花费在教育、教学上的时间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耗费在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活动以及开会、比赛上。
熊丙奇:教育部曾经把2019年作为“教师减负年”。当年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减负二十条”,要求各地区对教师减负,进行清单管理,减少进校检查这类考核项目,把教师从表格、考核中解放出来。
但从现实来看,教师的非教学负担依旧沉重。一方面,进校的督查、检查项目与评比、考核任务很多。很多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迎接检查、填写表格。另一方面,最近这几年学校在推进痕迹管理,要求教师记录教育、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留下凭据或者证据。很多教师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填各种报表、写材料,也让教师分散了教学精力。因此,当前教师的非教学负担沉重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新闻+》记者: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过重,可能有哪些负面影响?
荣利颖:教育是一项需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事业。教育工作者最需要的就是宁静守恒。而中小学教师身上存在的客观工作负担和主观身心负担的双重压力,让很多老师精神疲惫、心力交瘁,难以专注于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从而使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课堂教学活动都受到影响。
熊丙奇:要给学生减负,首先必须给教师减负。如果教师的非教学负担过重,一方面可能会分散教师的教学精力,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感,甚至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不利于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
《新闻+》记者:怎样让教师回归本职的教学工作?
熊丙奇:首先,必须坚决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切实实行清单管理,对于进校的督查、检查项目要“瘦身”,能够不进校的坚决不进校,减轻教师迎接检查、考核的压力。
其次,学校要改革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痕迹管理”不能做得太细。对于一些重大事项,可以要求教师进行报告,而在其他非重大事项上,应该尊重教师的教育自主权。学校更应该推进的是教师专业评价,以教育标准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不是用一系列的行政指标来评价。
另外,在“双减”之后,也应该建立起课后服务的长效机制。尤其是在师资配备上,不能只用学校的老师,而应该构建多元化的师资服务队伍。比如招聘退休教师,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聘用校外的专业人士,作为兼职的教师;购买第三方服务,解决校外培训的师资问题以及课程活动建设问题等。
总之,当前我们应该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推行的“中小学教师减负二十条”,切实减轻教师的考核、评比等任务的压力。同时,我们应该推进学校的现代治理。通过学校的现代治理,促进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激发教师的活力,让教师真正能够把所有的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