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今天(7月24日)起,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系列报道《新征程上看中国·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时》,看中国在农业科技赋能、生态保护修复、科技人才培养、航天国际合作等各领域,如何走出一条基于自身国情和特色的现代化路径,同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第一集首先来看,面对庞大人口基数的吃饭问题和地区发展差异性挑战,中国如何应对。
盛夏时节,在距离南京1个多小时车程的句容市戴庄村,水稻田边多了几位洋学生的身影。他们都是来自江苏大学的留学生,来到这里希望学习中国的农业种植技术。
江苏大学印尼留学生 王莲花:我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我)发现这边的水稻、水果、蔬菜都不打农药,也不施化肥,它们长得还是非常好。我觉得很神奇,所以我想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一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而莲花他们的老师就是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农业专家赵亚夫。赵老退休后以戴庄为样本,带领团队历经多年探索出了一套种植养殖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模式,使有机水稻亩产量从400斤增至1000斤左右,亩均收益由2400元提高到6000元左右。
时代楷模 农业专家 赵亚夫:稻田里放鳖、放龙虾,修复改善稻田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么多害虫的天敌能够把水稻的害虫基本上控制。冬天种绿肥,地里把豆科植物种进去了以后,就帮你增加氮肥。
不打农药、只施绿肥,树上种桃、树下养鸡。这样返璞归真的循环生态有机种植模式不但种出的农作物口感和营养都得到提升,还可复制推广到中国南方十多个省的丘陵地区,这些都让留学生们颇受启发。
江苏大学博茨瓦纳留学生 刘备:当采用有机种植模式时,农场庄稼产出的有机食品附加值更高,可以卖的价格也就更高,农民们就可以赚到更多钱。我的梦想是学会所有的这些技术,把它带回非洲,教给那里的农民,让他们能产出更多粮食,在非洲消除贫困。
刘备立志成为非洲博茨瓦纳的“赵亚夫”,他希望学习更多中国的农业技术。于是,他和同伴又来到距离戴庄不远的后白良种场,并向那里的“新农人”小张学起了操作“新农具”。
句容市后白良种场技术员 张驰:人工插秧的话,基本上是一亩田一个人一天。现在,我们通过无人插秧机的话,一天至少能40亩。
江苏大学博茨瓦纳留学生 刘备:这么多先进的技术、如此精准的种植,我想,通过这些我了解到了中国为何可以用有限的土地养活那么多人口。
2022年,中国植保无人机作业面积达14亿亩次,带有北斗定位功能的智能化农机超过90万台,作业效率提高20%以上。中国如何用全球不足9%的耕地解决了占全球近20%人口“吃饱、吃好”的问题,留学生们在戴庄找到了答案。
总台央视记者 徐速:留学生们参访学习的村庄位于中国富庶的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本集聚,同时也加速了农业等各领域的现代化进程。那么,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又该如何走出自己的特色化道路呢?我们来到了几千公里外的新疆阿勒泰。
总台央视记者 徐速:这里是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禾木村,放牧是这里聚居的哈萨克族和蒙古族同胞们与生俱来的技能,也是他们生活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哈萨克族村民米兰别克养了二十几头牛,和很多村里人一样,近几年,他把牛羊交给代牧人放养,因为如今坐在家里就可以随时掌握牛羊的各种信息。
禾木村位于喀纳斯景区,图瓦人的原始村落、童话般的小木屋、凉爽宜人的气候吸引了大批游客。利用智慧放牧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这几年,米兰别克和很多村民都做起了民宿生意。
毕热古力是禾木土生土长的图瓦人姑娘,大学毕业后就回到村里经营民宿创业。
新疆阿勒泰禾木村村民 毕热古力:80%以上全都是通过网络上过来的人。现在有5G的网络了,我就到更美、更漂亮、有花有草的地方去直播,而且我的粉丝们都可以看到这个村子里面最原始、最该有的风景。
目前,中国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到2025年,行政村5G通达率将达到80%。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正在改变着边疆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他们拓展出传统产业以外新的收入来源。
总台央视记者 徐速:从禾木到戴庄,我们看到了现代通信技术正在逐渐缩小着城乡间和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同时,不断进步的农业种植理念和技术也在让中国人逐渐从“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中国在这方面探索的脚步仍在继续。